一、研究团队
1.1实验室主任:
傅声雷,1965生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,中原学者,现任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、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;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;Soil Biology & Biochemistry编委;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-广东省政府联合基金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、973项目等课题;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。
1.2实验室副主任:
宋宏权,现任河南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河南省优青、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、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,聚焦人类活动影响下空气污染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,致力于将地理信息系统、遥感技术与地球系统模型相结合,量化复杂环境因子对区域与全球尺度生态过程的影响,相关成果为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。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多项。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委员会委员,《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》《测绘科学技术》等期刊编委。在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》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》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,H指数为29。相关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(2023年)、河南省青年地理科技奖(2020年)等奖励。
周生辉,现任河南大学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长期从事环境遥感与数值模式模拟等方面研究,主要致力于大气边界层与大气风场反演、城市环境气候、土地利用与区域气候变化方面的算法开发与业务应用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,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,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,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,河南省科技智库项目2项。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6项。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相关成果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学术论文、开封市优秀科技成果奖等奖励。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、地理科学展示大赛、大学生统计建模等国家级奖项。目前担任河南省灾害防御协会理事,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,河南省气象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。
张天宁,现任河南大学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河南省高层次人才,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(臭氧)与粮食安全、低碳与可持续农业、全球变化及其生态效应,致力于综合考虑作物与环境的互馈机制,探究复杂环境因子对作物生产及其环境效益的影响,相关成果为可持续农业及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。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。担任《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》期刊青年编委。以第一或主要作者在《Field Crops Research》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》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,相关成果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、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。
1.3实验室成员:
● 职称结构:国家杰青1人, 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1人,“黄河学者”2人,河南大学特聘教授3人,教授26人,副教授11人,讲师7人,高级工程师1人,工程师1人,以及实验员1名。
● 目前实验室具有科研人员47人,分属于三个研究方向(见表1)。
表1:实验室固定人员名单(含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)
研究方向 | 固定研究 人员姓名 | 出生年月 | 职称 | 学历、学位 | 专业特长 |
方向(1) 大气污染源研究 | 孔海江* | 1970.09 | 教授级高工 | 博士 | 气象观测与模拟 |
翟秋敏 | 1973.01 | 教授 | 博士 | 污染物观测 |
彭剑锋 | 1965.01 | 教授 | 博士 | 气候变化 |
苏艳霞 | 1981.11 | 讲师 | 博士 | 污染物治理技术 |
段海静 | 1983.03 | 讲师 | 硕士 | 污染物监测 |
仝致琦 | 1978.05 | 讲师 | 博士 | 污染物监测 |
韩 艳 | 1967.03 | 副教授 | 博士 | 污染物监测 |
马清霞 | 1985.09 | 副教授 | 博士 | 大气与气溶胶污染 |
卢训令 | 1981.10 | 副教授 | 博士 | 景观分析 |
|
方向(2) 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 | 秦耀辰 | 1959.09 | “万人计划“教授 | 学士 | 区域模拟与城市信息系统 |
秦 奋 | 1966.07 | 教授 | 博士 | GIS,大数据 |
卢鹤立 | 1971.11 | 教授 | 博士 | GIS,大数据 |
宋宏权* | 1986.05 | 教授 | 博士 | 大气过程模拟 |
张喜旺 | 1979.11 | 教授 | 博士 | 遥感分析 |
崔耀平 | 1984.02 | 教授 | 博士 | 区域模拟与城市信息系统 |
张鹏岩 | 1983.06 | 教授 | 博士 | 遥感及风险评估 |
李国栋 | 1978.09 | 教授 | 博士 | 农业气象 |
陈锋锐 | 1982.02 | 教授 | 博士 | 遥感信息技术 |
翟石艳 | 1983.05 | 教授 | 博士 | 地理信息系统 |
程家合 | 1964.03 | 高级工程师 | 学士 | 气象观测 |
周生辉 | 1985.01 | 副教授 | 博士 | 模型算法优化 |
张丽君 | 1985.09 | 副教授 | 博士 | 经济效益评估 |
赵 芳 | 1984.07 | 副教授 | 博士 | 地理信息系统 |
曹艳萍 | 1986.03 | 副教授 | 博士 | 遥感信息系统 |
田 力 | 1985.07 | 工程师 | 硕士 | 气象观测 |
方向(3) 大气污染与生态安全 | 傅声雷† | 1965.08 | 国家杰青、教授 | 博士 | 生态地理学 |
徐 明 | 1964.08 | 河南大学“人才特区计划”特聘教授 | 博士 | 全球变化 |
乔家君 | 1973.10 | 河南省特聘教授 | 博士 | 生态系统服务 |
张卫信 | 1979.12 | 河南大学黄河学者 | 博士 | 土壤动物生态 |
丁圣彦 | 1963.07 |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| 博士 | 景观生态 |
邵元虎 | 1979.09 |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| 博士 | 土壤食物网分析 |
朱连奇 | 1963.08 | 教授 | 博士 | 气候变化 |
秦明周* | 1965.5 | 教授 | 博士 | 生态规划 |
白秀玲 | 1980.07 | 教授 | 博士 | 环境科学 |
张俊华 | 1975.07 | 教授 | 博士 | 景观生态 |
梁国付 | 1973.10 | 教授 | 博士 | 生态系统健康分析 |
赵清贺 | 1982.02 | 教授 | 博士 | 景观生态 |
张晨露 | 1982.11 | 教授 | 博士 | 氮循环 |
马 磊 | 1985.04 | 副教授 | 博士 | 植被群落分析 |
史楠楠 | 1986.10 | 讲师 | 博士 | 生态地理 |
宋 博 | 1981.10 | 副教授 | 博士 | 土壤动物群落分析 |
张 晓 | 1986.03 | 副教授 | 博士 | 微生物分析 |
朱文博 | 1990.02 | 副教授 | 博士 | 自然地理 |
崔 洋 | 1985.11 | 讲师 | 博士 | 生态地理 |
宋蒙亚 | 1986.06 | 讲师 | 博士 | 植物生态学 |
黄永涛 | 1987.10 | 讲师 | 博士 | 生态地理 |
熊小波 | 1988.08 | 助理实验师 | 硕士 | 行政管理 |
备注:†为实验室主任;*为方向带头人。
二、 学术委员会
2.1主 任
刘文清,1954生,中国工程院院士,博士生导师,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;环境光学监测领域专家,主要从事过超短脉冲激光器、激光遥感、激光散射成像、新型环境监测仪器、有害痕量气体光学与光谱学监测技术、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与研究工作;开拓了中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;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、新技术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;研发了系列先进环境监测设备,促进了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。
2.2 副主任
王会军,1964年生,中国科学院院士,博士生导师,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;主要从事古气候模拟、季风变异和气候预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;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在1970年代末的减弱;揭示了南极涛动、Hadley环流、北大西洋涛动等对东亚气候的显著影响;完成了中国首个基于自己气候模式的全球变暖定量模拟结果;提出热带相似和年际增量气候预测思想和方法,提高了东亚气候和台风活动的气候预测水平。
2.3 委 员
龚山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,研究员
姜大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,研究员,国家杰青
陈利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,研究员,国家杰青
周国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,教授,国家杰青
董文杰 中山大学,教授,长江学者
段晓男 中国科学院前沿局,研究员
孔海江 河南省气象局, 研究员
傅声雷 河南大学, 教授
陈友民 河南大学, 教授
秘 书(主任助理):
张晨露 河南大学,教授